《建国以来政治经济史论》
教师 | 吕捷 |
课程名称 | 建国以来政治经济史论 |
内容简介 | 建国六十年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道路,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历经了相当的坎坷和波折。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之路的理论内涵、历史意义、演进特征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启示,从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将有助于我们走好中国未来的现代化之路。 本课程介绍了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应用现代化的“挑战—应战”模式分析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起点和轨迹,介绍了建国初期中国领导人面临的初始选择、建国构想和具体实践,指出领导人应对现代化挑战的决策认识来源和各种国内外因素共同决定和影响了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在讨论“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时,重点分析了领导人应对现代化挑战的决策机制、领导人的学习能力对于决策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影响。并从历史和现实、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际等多维度多视角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探讨。 |
简明教学 大纲 | 第一讲 导论:中国的国情与现代化 第二讲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及现代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第三讲 全面经济建设(上):建国初期的战略选择与建国构想 第四讲 全面经济建设(中):黄金建设时期 第五讲 全面经济建设(下):集体化运动 第六讲 “大跃进”与经济重建(一):反右运动 第七讲 “大跃进”与经济重建(二):经济体制改革尝试 第八讲 “大跃进”与经济重建(三):大跃进的发动与过程 第九讲 “大跃进”与经济重建(四):大跃进的灾难与人民公社运动 第十讲 “大跃进”与经济重建(五):经济调整与反思 第十一讲 “文化大革命”时期(一):毛泽东为“文革”做准备 第十二讲 “文化大革命”时期(二):全面发动,全面内战 第十三讲 “文化大革命”时期(三):毛与林的斗争 第十四讲 “文化大革命”时期(四):邓与江的斗争 第十五讲 “文化大革命”时期(五):对毛泽东与文革的历史评价 第十六讲 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发展 第十七讲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初探 第十八讲 总结:中国之路 |
教学方法 | 面授为主+课堂讨论 |
考核方式 | 论文 |
教材与 参考书 | 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
学分 | 2 |
计划人数 | 30 |
教师寄语 | “无论同学们今后从事何种研究及何种工作,希望这门课能为你们提供完整的国家背景和历史背景”---胡鞍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