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
2012年秋季国际教授工作室课程
传播政治经济学:中国与世界
赵月枝
中国传媒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西门菲莎大学全球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内容提要: 本工作室课程探究资本主义作为特定的社会历史社会形态与信息技术、传播及文化领域间的关系。课程聚焦于两方面,其一,政治经济权力关系如何型塑信息技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以及媒体实践;其二,信息技术、传播与文化制度以及媒体话语实践如何维系、挑战占支配地位的社会权力关系。课程以历史性和全球性为观照维度,力图超越“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间的隔阂,兼顾学科理论渊源、方法论探索以及国家、资本、阶级、媒体专业主义、网络舆论动员、民主传播等一系列实质性议题。信息资本主义的全球性与当下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当代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中国传播定位与文化政治是文献研读与课堂讨论的重点。
授课语言: 中文
授课地点:中国传媒大学48号楼A808 课室
授课时间:2012年10月15-31日,每周一、三、五下午 1:30 -4:30
答疑时间:10月17日和29日下午4:30-5:30
联系方式:中国传媒大学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秘书处:mleague@163.com; 电话:65783756
课程要求与考核:本工作室按照32学时(2个学分)课程任务设计。由于课堂授课时间的浓缩性,本课程有超量的阅读要求。修学分的同学请务必在10月15日开课之前用两至三周时间预先阅读自己能找到的课程必读材料,并在每堂课前准备好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讨论问题,否则,课程无法进行,多谢合作!
具体考核内容包括:课堂讨论与一份3000字左右的阅读报告或小论文。所有完成课程要求的同学将得到由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教授工作室组织机构和主讲教授联合签署的结课证明,作为学分认定的依据。其它院校能否认定学分,请学生提前跟自己所在院校的相关主管机构确认。
必读书目:
David Harvey,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中文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Vincent Mosc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中文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Dan Schiller, How to Think about Information /丹·席勒,《信息拜物教》(中文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王维佳,《作为劳动的传播:中国新闻记者劳动状况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Yuezhi Zhao, Communication in China: Political Economy, Power, and Conflict(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8)(开课时会提供电子版)。
必读文章:见每天课程计划 (除标明会在开课后提供的少数篇目外,其它请学生自备)。
推荐阅读书目:
Karl Polanyi,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 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中文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Robert McChesney, Rich Media, Poor Democracy /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富媒介,穷民主》(中文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Robert A. Hackett and Yuezhi Zhao, Sustaining Democracy? /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 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修订版)(中文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Todd Gitlin,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 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中文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James Curran, Media and Power / 詹姆斯·卡伦,《媒体与权力》(中文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Vincent Mosco, The Digital Sublime / 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中文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Colin Sparks,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Mass Media/科林·斯巴克斯,《全球化、发展与大众传播》(中文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曹晋,赵月枝 (编),《传播政治经济学英文读本》(上、下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课程内容与阅读
第1节: 导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历史与学术渊源
必读:
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前言与第一部分。
赵月枝,《传播与社会》,序言与第1章。
背景阅读:
卡尔·波兰尼,《大转型》。
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129-150页,可见http://www.chinaelections.org/UploadFile/2008_6/mc_2412234085878.pdf。
Dan Schiller, “The Legacy of Robert A. Brady: Antifascist Origins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s,” 见《传播政治经济学英文读本》(上)。
Peter Golding and Graham Murdock, “Culture,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Economy,” 见《传播政治经济学英文读本》(上)。
第2节:传播技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与中国
必读:
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
赵月枝,《有选择新自由主义的困境?中国传播政治的转型》, 《二十一世纪》,2008年6月, 4-14页。
丹·席勒,《信息拜物教》。
赵月枝,《传播与社会》,第6章、第15章和第16章。
背景阅读:
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
Dallas Smythe, Dependency Road; Counterclockwise .
Raymond Williams, Televis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Langdon Winner, Autonomous Technology: Technics-out-of-Control as a Theme in Political Thought.
第3节: 超越“西方理论,中国 经验”:社会理论、学术想像与民主传播模式
必读:
赵月枝,《传播与社会》,第3章、第9章、第18章。
王维佳、赵月枝,“重现乌托邦:中国传播研究的想像力”,《现代传播》,2010,第五期,19-26页。
吕新雨,赵月枝,“中国的现代性,大众传媒与公共性的重构”,《传播与社会学刊》,2010(总12期),1-24页。
胡泳,“反权威还是反资本?当代中国社会与媒体的行动选择”,《中华传播学刊》(台湾)2010年12月(总18期),31-48页。
黄卫星、李彬,“葛兰西与毛泽东‘文化领导权’思想比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Zhao Yuezhi, “The Challenge of China: Contribution to a Trans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Janet Wasko, Graham Murdock, and Helena Sousa (eds.), The Handbook of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s (Wiley-Blackwell, 2011), pp. 558-582 (开课时会提供电子版)。
背景阅读:
赵月枝、邓理峰,《中国的“美国中心论”与中国新闻业和新闻传播学术的发展》,《新闻大学》, 2009年春季,39-44页。
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第二部分。
詹姆斯·卡伦,《媒体与权力》。
Peter Golding and Graham Murdoch,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ories of Society”, 见 《传播政治经济学英文读本》(上)。
第4节: 方法论考量:政治经济分析、意识形态批判与实证研究
必读:
赵月枝,《传播与社会》,第2章。
吕新雨,“‘价值无涉’与学术公共领域:重读韦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笔记”, 《开放时代》,2011年第1期,51-71页,可见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7/201102/216183.html。
赵月枝,《批判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对比分析》,《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1期, 34-39页(雷蔚真、邓力整理)。
卜卫,“在对研究的反省中进步,” 王怡红、胡翼清主编《中国传播学30年》(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529-536页。
背景阅读:
C. Wright Mills, “Abstracted Empiricism”; Stuart Hall, “The Rediscovery of ‘Ideology’: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 Media Studies”; Eileen R. Meehan, Vincent Mosco and Janet Wasko, “Rethinking Political Economy: Change and Continuity”; George Gerbner, “The Hidden Side of Television Violence”; Dallas Smythe, “Communications: Blindspot on Western Marxism.” 以上文章均在《传播政治经济学英文读本》(上) (其中,Dallas Symthe文章中译版可见 “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冯建三译,《岛屿边缘》1992年6月,第四期,6-33页,可下载自http://www3.nccu.edu.tw/~jsfeng/)。
科林·斯巴克斯,《全球化、发展与大众传播》。
第5 节:媒体产业控制策略与积累模式的演进及其社会意义
必读:
詹姆斯·卡伦,《媒体与权力》第三章 ,“资本主义和报业管制”。
赵月枝,“‘窃听门’与自由主义新闻体制的危机,” 《文化纵横》,2011年第5期。
赵月枝,“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与阶级政治,”《文化纵横》,2012年第6期。
赵月枝,《传播与社会》第6章、第8章、第10章,第11章,第12章。
背景阅读:
C. Edwin Baker, “Advertising and the Content of a Democratic Press”; Eileen Meehan, “Gendering the Audience Commodity”; Oscar Gandy, “Race, Ethnicity and the Segmentation of Media Markets,” in《传播政治经济学英文读本》(上)。
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富媒介,穷民主》。
Yuezhi Zhao, Communication in China, Introduction, Chapter 1, Chapter 2。
第6节:与狼共舞?文化传播产业的跨国性、本土性与中国传播业的转型
必读:
赵月枝,《传播与社会》第13章、第14章。
Yuezhi Zhao, “China’s Quest for Soft Power: Imperatives, Impediments and Irreconcilable Tensions?”,Javnost (即将出版,开课时会提供电子版)。
Yuezhi Zhao, Communication in China, Chapter 3 and Chapter 4。
赵月枝、吴畅畅,“大众娱乐中国家、市场与阶级: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分析,”未出版文稿(开课时会提供电子版)。
背景阅读:
Herbert I. Schiller, “Not Yet and Post-Imperialist Era,” 见《传播政治经济学英文读本》(上)。
Sun Wanning, “Mission Impossible? Soft Power, Communication Capacity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Me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2010), pp.54-72, 见 http://ijoc.org/ojs/index.php/ijoc/article/view/617/387。
Hong Yu, “Read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China’s Communication-Driven Model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2011), pp. 1045-1057, http://ijoc.org/ojs/index.php/ijoc/article/view/1150/586 。
第7节:权利、社会正义与法治:媒体专业主义与网络动员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必读:
赵月枝,《传播与社会》,第4章。
Yuezhi Zhao, Communication in China, Chapter 5, Chapter 6, and Conclusion。
王维佳,《作为劳动的传播:中国新闻记者劳动状况研究》。
罗彗,“传播中的社会冲突、民主实践与应激式改革——以‘郭美美事件’为例,”《开放时代》,2012年第5期。
石力月,“作为政治的商业主义与政治的消解及重构——议‘韩寒事件’的微博论战”,《开放时代》,2012年第5期。
王维佳、杨丽娟,“‘吴英案’与微博知识分子的‘党性’,” 《开放时代》,2012年第5期。
背景阅读:
潘毅、任焰,“国家与农民工:无法完成的无产阶级化”,《二十一世纪》,2008年6月号, 26-37页。
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
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 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修订版)。
第8节: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 传播、价值重构与文化自主性